欢迎访问香港经济导报  今天是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财经

当下,靠什么穿越内卷、走出低谷?

6月23~24日,正和岛2024案例共学大会在上海浦东临港片区举办。

24日的商道共学环节,正和岛总编辑陈为与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以“创新的规律,生命的意义”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对话中,三人从对稻盛和夫经营的哲学聊到了如何走出当下“内卷”的困境,从对企业创新之路背后规律的探寻谈到了如何打造一个有意义、幸福的人生:

“困难是客观的,得保持好的心态,信心比黄金还重要。”

“创新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

“企业和人的目标一样,活得长、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

“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感受,我们要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

这场对话金句频出,一些观点既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人回味无穷。以下是本次对话现场内容呈现,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嘉 宾:宋志平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

曹岫云 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

访 谈:陈为 正和岛总编辑

编 辑:微澜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一、上一代应该给下一代指路

陈为:欢迎各位岛亲来到这场论坛,大会快收尾了,我此时此刻想起还是开幕时的话题,企业家的韧性。

连续三天我们这个大会细雨绵绵一直没有中断,这个地方也不在市中心,但是这个会场始终坐得满满,始终聚精会神,始终热气腾腾,什么是企业家的韧性?我觉得这是最直观的感知,也是我们对经济的希望之所在。

大家过来应该心里面都有一些问题想要求解,想要探索,而且也彼此感知一下对方的状态。


今天特别高兴请到两位师长、好朋友,也是两位特别有经验、有阅历、有智慧、有能量的专家,曹岫云老师和宋志平会长。


曹老师,公认的稻盛和夫研究第一人。稻盛来过中国很多次,他最信赖的人就是曹老师。私底下他有时候还和稻盛开开玩笑,甚至吵吵架。宋会长原来也同时担任两家500强央企的董事长,这在体制内应该是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例。


我们第一个话题先聊稻盛和夫。宋会长以前有一个观点我印象很深,企业家的成功,您觉得逆商占了70%,稻盛先生也是面对逆境的绝顶高手。我看到有媒体把您叫做“中国的稻盛和夫”,您先跟我们谈谈您对稻盛先生和他的经营哲学有什么认知与评价?

宋志平:我对稻盛和夫先生有三点突出的看法。

首先,在早年间我对稻盛和夫了解后,我当时的一个想法是,过去我们做成大型现代化企业,都是用西方的一些管理思想,而稻盛先生是用东方的管理思想、东方的文化做成了世界两个500强,这让我觉得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

我们中国人、东方人能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思想、文化,做成大型现代化企业?稻盛先生用他的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这是最开始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

第二,稻盛和夫先生他既是一个哲学家。最早他是研究半导体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家;他又是一个企业家,推出了阿米巴管理等管理理念;他还是一个哲学家,从小就喜欢研究宗教、哲学这些理念。这三者之间,他的底座是他的哲学、是思想,稻盛和夫的哲学文化思想是整个做这个企业的基础,这是我对他的一个认识。

第三,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个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他不光自己做了企业,还把自己做企业的经验、体会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年轻一代,成立了盛和塾,培养年轻的企业家,他也很喜欢中国,来到中国很多次,也做过很多次演讲和讲课,中国很多企业家都受益过稻盛和夫的教育。稻盛和夫还出版了多本著作,很多企业家读过他的《干法》《活法》《心》等。

为什么谈到这一点?回到我们自己,我觉得中国也应该要有稻盛这样的人,我们年长的一些企业家应该拿出时间来,多跟我们年轻的企业家进行交流,把过去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薪火相传,为年轻一代的前行插上路标和指示牌,我觉得这很重要。

稻盛和夫先生把这一点做得特别好,在疫情期间,我那时候出不了门,就在家里翻书,翻出来不少20多年前的书,其中有松下幸之助先生,也有稻盛和夫先生的,我看那时候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稻盛和夫先生发表了很多言论,写书,鼓励日本年轻一代怎么渡过这个困难。

我想到我们现在也面临很多挑战和困难,我们缺了这么一个人,能够在这个时刻跟大家讲讲,鼓励鼓励大家,我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也是从你提的这个问题,从稻盛和夫这儿想到的。




二、中国“稻盛和夫”与日本稻盛和夫有何异同?

陈为:我们不光要研究马斯克,我们本土厉害的企业家也特别值得研究。想问曹老师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您觉得中国的稻盛和夫跟日本的稻盛和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曹岫云:有人说宋志平是中国的“稻盛和夫”,这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陈为问的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有点发言权,我觉得他们的相同点有五点:

第一,他们都创造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宋会长是中国建材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稻盛和夫是京瓷集团和第二通信公司KDDI。一个人创造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且都是跨行业的,有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到现在为止,除了宋志平和稻盛和夫之外,我还不知道有第三个人做出过这样的成绩,这是他们两人突出的共同点。

第二,刚才听宋会长讲话,稻盛和夫先生也是这样的,他们讲话娓娓道来,细致透彻,富有哲理,充满辩证法,我跟了稻盛20年,稻盛一贯的风格就是这样。宋会长讲话,我跟他交流过半天,他讲话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儒雅从容,这是他们的第二个共同点。

第三,无论是宋会长,还是稻盛和夫先生,他们都是将西方科学管理和东方经营思想融合的典范。宋会长和稻盛和夫都很谦虚、低调,这是东方优秀企业家的特色。

第四,他们俩人都长着一个大脑袋。稻盛和夫小时候有一个绰号“假分数”,分母小分子大,头脑特别大。我见到宋会长第一面的时候,也有这个感觉,很像稻盛和夫,大脑袋里面有很多智慧。

宋会长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哪怕是国企,哪怕是国企中的央企,哪怕开始效益不好、规模不大,但如果是一个真正有本事的、有见识的、有情怀的企业家去干,照样能够干好,还干出两个世界500强,而且用时也不是那么漫长,中国建材八年、国药集团四年,加起来12年时间,比稻盛和夫还要短。

第五,两人到了一定年龄都著书立说。稻盛和夫27岁创业,30年以后57岁的时候写了第一本书,开始还不愿意写,不做社长做会长了,接班人要编一本他的哲学手册,松下的一个出版社PHP社长一看,光是你们内部分享不够,应该出书,叫《提高心性,拓展经营》,一出版就畅销,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我昨天还特地向京瓷确认了一下,稻盛和夫这辈子写了55本书,跟人家的对话18本,加起来是73本。京瓷那边说,明年肯定能在全球突破3000万册,实际他们拿到的版税来说在中国就1900万册。我编译了稻盛和夫先生的30本书,突破了1500万册。

而我们宋会长很年轻,他最近也出了很多管理方面的好书,我跟宋会长有过一个建议,不但要写经营方面的书,还要写人生哲学方面的书,他完全有这个底蕴,不但能给企业经营者看,而且能给青年人看,让他们受益。

这是五个相同点,还有一点不同:

稻盛和夫先生跟我们平时很亲切很和蔼,但有时候也会发脾气,且发起脾气来很厉害。

我举个例子,2010年2月1日,稻盛踏进日航第一天,在发给日航全体员工一封公开信中,稻盛声明自己来日航的目的就是:让辛苦工作的日航全体员工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对于这样的企业目的,日航的干部们闻所未闻。日航有8个工会,据说日航60年的历史,就是工会与经营层的斗争史。因此,日航的干部们不理解不接受稻盛的理念,有人甚至公开反对,要求稻盛先生收回“追求全体员工幸福”的承诺。当时稻盛和夫还和日航的干部发生了争吵:

干部:日航有8个工会,工会与经营层博弈了几十年。你宣布日航的企业目的是追求他们的幸福,这正中他们的下怀,他们一定会得寸进尺,没完没了。
稻盛:不是讲“玻璃般透明的经营”吗?日航现在这么困难,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不就行了吗?
干部:把真实情况告诉员工,等于向他们提供了进攻我们经营者的炮弹。
稻盛:当干部的,不相信自己的员工,怎么行呢。
干部:日航的员工同你们京瓷不同,他们是不管企业死活的,他们只考虑自己和自己部门的利益。
稻盛:追求员工幸福是我的信条,这肯定不错,希望你们相信我。

但是,这时日航的干部既不信任员工,对新来乍到的稻盛先生也谈不上有什么信任。于是两人就争吵起来了,稻盛和夫生气之下,直接把擦手的湿毛巾扔到对方脸上。

稻盛和夫德高望重,大家都觉得这个人不识相,失礼了。但稻盛和夫说,他提出这个想法不是他一个人的想法,把这个问题说出来,证明他在认真思考企业的问题,这是好的不是坏的。相当于稻盛和夫给一个台阶让他下去了。

第二天上班时,稻盛在走廊里主动与这位干部打招呼,好像昨天没有发生过争吵一样。

后来这位干部写文章,我有什么不同意见会跟稻盛和夫先生提出来,但是他有人格魅力,我愿意跟他走。

稻盛和夫跟很多人开会也有发脾气的时候,比如每个月的经营会议,上个月制定的目标,这个月完成的怎么样,每人15分钟,在他面前汇报。大大超过目标的,也会遭到批评,为什么定计划的时候给自己留那么大的余地。

而如果没达成又说不出理由,或把自己的想法跟事实混在一起谈,稻盛和夫马上就发火,他准备了一叠毛巾(不光在日航),你给我出去,就把毛巾扔过去了,到外面站着。

有人问我,和稻盛和夫22年,有没有跟我发过脾气?想来想去,因为我是中国人吧,他对我比较客气,有一次2015年在上海世博会搭的舞台,他戴着耳机听,对每个人的发言都要点评。

那时候他83岁了,我们的贵宾室比较简陋,在休息的时候很多人找他照相签名,稻盛很累,他就对我板起面孔来,你不要把我当牛当马使,我明年就不来了,但第二年他还是来了。我们宋会长脾气好,即使生气,也不会向干部扔毛巾吧。这就是他们的不同点吧。

三、当下,靠什么穿越内卷、走出低谷?

陈为:这两年也是一个多事之秋,很多企业家面临困难处境,日子不太好过。因为经营里面不利的因素在很多行业都普遍性存在,比如说库存积压、需求不足、同质化竞争以及价格战等。


宋总曾经把两个烂摊子打造成500强,这个过程中遇到过经济周期,遇到过行业周期,也遇到过很多低谷。我估计很多企业家都特别关心您当时是怎么从低谷里面走出来,怎么穿越内卷的?这块您能不能展开给大家讲讲?

宋志平:这个问题特别好,也是目前大家想的最多的问题,大家都觉得现在压力很大,困难很多。

但其实困难一直都有,像刚才说的一样,我做的央企都是处于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我90年代初做北新建材厂长的时候,几千人发不出工资来,整个工厂奄奄一息,做中国建材一把手的时候是02年,也是资不抵债,办公楼都给封着,这些年也遇到不少困难,但都一步一步过来了,这里我也有几点感想:

第一,困难是客观的,我们还是得保持好的心态。困难总要解决的,我们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精神,以前咱们常讲,叫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句话今天也非常重要。做企业,尤其是做领导人,关键时刻得有心力、有定力,大家都看着你,如果你自己都打退堂鼓,大家也没有了干劲。

当然,领导光有心力不行,大家也得众志成城,稻盛和夫先生在困难的时候也是照顾到每个员工,让大家共同努力,我看了他的讲话,大家共渡难关,在精神层面上我们应该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精神不能倒,更不能直接选择躺平。

躺平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往前走,尤其企业家,刚才几个演讲的企业家,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好,每个人都信心满满,这正是企业家精神,当下尤其需要。

其次,做企业还是要秉持专业、务实、长期的精神,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好,把经营管理做好,不管什么时候这都是永恒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

前年我给大家写了一本书《三精管理》,专门讲管理的。有人好奇,宋总怎么写这本书呢?正是有感于企业越困难的时候,越应该把管理做好,通过加强管理来渡过这个寒冬。

今年我又给大家写了一本书,还没有发表,下个月看能不能出来,叫《有效的经营者》。

事实上,只有管理还不行,得强化我们的经营,尤其是一把手,经营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正确做事,自己应该把经营做好,面对不确定性做出选择,管理也很重要,可以下移给部下,一家企业要有抬头看路的,有埋头拉车的,结合好也是做企业的看家本领,是企业家们需要练好的功夫。

第三,创新。创新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我们的竞争优势,用创新来给企业提供竞争优势,这点非常重要。

第四,把行业的生态做好。最近汽车业展开一场讨论,关于内卷的问题,一部分人主张要卷出一个新世界,卷出一个世界名牌,一部分人主张卷受不了,企业没利润,政府没税收,甚至员工也不能就业等等。

从各自的角度看,都有道理,我常想这个问题,这其实也是咱们国家各个行业里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内卷这个词汇本身是一个偏负面的词汇,也就是过度的竞争。

在市场竞争中,有良性竞争,也有恶性竞争,良性竞争是个好东西,恶性竞争不是。整个市场还是应该让它健康化、有序化,我们还是主张良性竞争,反对恶性竞争。

在整个市场生态建设里面,尤其是领袖企业得带头积极维护市场的生态,从竞争到竞合,不能只是竞争还得会合作。这个我不细讲,大家都清楚,很多也都深受内卷之苦。咱们应该正确地、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最后一点,适时出海。现在出海和以前不一样,现在有点倒逼,一个是贸易摩擦,美欧地区加税的倒逼;另外国内内卷,也推动着我们企业出海。

不过这次出海也是机会,细想过去,中国人走出去最早是劳工,后来是贸易,现在我们的出海带着技术和装备,有点像三四十年前引进外资的时候日本、德国进来,我有时候常想,他们来的时候带着技术和装备来的,我们中国人现在的企业有良好的技术、装备,我们带着出去了,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再过十年,这个世界由今天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变成世界都是中国的工厂,中国人太能干了,我觉得在海外我们这次有倒逼的成分,未来我们中国人在全球的制造业这块可能会有更大的一席之地。

陈为:经营者还是要聚焦微观,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日本的确是我们一面镜子,每次去日本,你会发现他们的经营者其实面对的难关不比我们少,有频繁的地震、海啸等天灾,经历了二战、传染病等很多不利因素,但日本却有三万七千多家百年企业。
稻盛和夫有一本名著《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稻盛和夫先生是如何从萧条里面飞跃的,这里面又有哪些经验和启示,请曹老师简要给我们分享一下。

曹岫云:《在萧条中飞跃的大智慧》这本书是我编译的,里面有稻盛和夫六篇应对经济危机的讲演,08年金融危机,稻盛和夫出了《拯救人类的哲学》,我把它翻译出来,出版社就问我,他对经济危机有没有什么论述?我说有的,就编了这本书。

1973年日本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石油危机,埃及跟以色列打仗,石油从3美金一桶飙升到13美金一桶,京瓷的订单从74年1月份27.5亿日元,7月份即降到2.7亿,降了90%以上,就在这次危机当中,稻盛和夫总结出了对付经济危机的一条预备策略和五条应对策略。

一条预备策略:平日里面就要打造一个高收益的经营体质,如果利润率达到30%、40%,哪怕订单降了一半也不会亏本。另外,经济景气时赚了钱不要乱投资,不要盲目扩张,要稳健经营。

还有五条应对策略,第一条,全员营销;第二条,彻底地削减成本;第三条,保持现场的生产效率,订单减少了,人浮于事,就不能把大家挤在一个地方,导致生产效率降下去;第四,大力开发新产品,平时没空开发,趁危机沉下心来做这件事;第五,趁危机进一步搞好人际关系。

稻盛和夫让全体员工实践这六条,后来第二次石油危机,日元升值危机、泡沫经济危机、2000年初的IT危机等,每经历一个危机,稻盛和夫经营的企业都迎来一次新发展。

事实上,比起一般的经济危机,稻盛和夫经历过两个事情远比这些更困难,一个是从零开始挑战日本的国营电信公司,当时的国营电信公司是一家超大型寡头企业,京瓷在它面前好比大象面前的蚂蚁。

并且,通信行业远离京瓷的主业。在外人看来,稻盛和夫的这个决定,就像堂吉诃德手握长矛向风车挑战一样,结果他一举成功了,还成功得很快。

另一个则是,在退休了13年后,2010年稻盛和夫以78岁的高龄出手拯救日航。仅用一年时间,就打破了日本舆论圈关于“日航必将二次破产”的预言,让日航大幅度扭亏为盈,创造了日航60年历史上、也是世界航空公司的最高利润。这背后是什么道理?

按理讲,这两件事情比战胜一般的经济萧条还要困难,但在稻盛和夫看来,背后的理论根据很简单:

稻盛和夫一到日航,就宣布要追求日航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那么,3.2万名员工,全体员工都觉得这个公司是我的公司,我是这个企业的主人,他们每个人每天都勤奋工作,不间断地改善改革,3.2万人,拧成一股绳,很多想不到的点子都出现了。

日航裁掉了1/4的航线,收入减少了,就要削减成本,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买东西。比如发动机很贵,到了一定的时候,比如两个人把它拆下来,把新的发动机装上去。

日航修理技师水平很高,多两个人一起把它拆下来,修一下重新装回去,不买新的发动机;连办公室的人员也考虑怎么减少费用,比如一台碎纸机坏掉了,以前是大手大脚,坏掉就买新的,一个小姑娘说我们这里修理工飞机都会修,让他们来看看,一看是一个元件坏掉了,换一下只要400日元,买一台新机器40万日元,1/1000的价钱解决了。

为了追求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时间最短化,日航全体员工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同时又不间断地改革创新。在这样一种精神状态之下,这样一种气势之下,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不可思议的奇迹不断涌现,最终创造了“日航奇迹”。


四、创新的灵魂是什么?

陈为:我们会场所在的临港区是一片创新的热土。临港区也有一个镜子是深圳,我们每次去深圳都很惊讶,一大批优秀的、国际化的民企在深圳聚集、扎堆,这种经验其实很值得其它区域参考借鉴。宋会长最近刚出了《创新高地》,系统地介绍了深圳创新的一些启示,您能不能再给我们分享几条深圳创新的核心经验?

宋志平:《创新高地》这本书写了三年,期间我也调研了深圳的上百个企业和机构,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深圳确确实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地方,几乎每一天各地的政府都要派大概五六十个代表团在深圳学习,所以我就想着把深圳好好概括一下,我过去几年去深圳不少,到处看深圳,过去去深圳是政府接待,现在去主要看企业基层的情况,这里面有很多体会,所以写了这本书。

这本书介绍了深圳创新创业的十大启示,到底有哪些值得咱们学习的?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简要说几点:

第一,是创新文化。其实创新文化是创新的基础,诺贝尔奖获得者菲尔普斯先生说,创新不是靠制度,而是靠文化,文化是创新的源泉,我觉得是有道理的。深圳的创新文化来源于两点,一个是它的移民文化,还有一个改革开放的文化汇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文化。

第二,企业家精神。深圳的企业家精神很浓厚,深圳有一个领导曾说我们深圳的荔枝不如东莞好,我们的海鲜不如香港好,我们的土特产是企业家精神。深圳这个地方用一个词,人人创新、家家创业,这种气氛特别浓厚,这个地方是一个企业家社会。

第三,它也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创新不光要有市场的力量,同时政府也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有为政府的第一个体现就是服务,深圳有句口号“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给企业提供贴身的服务,尤其是没有事不给你打扰,这个是挺好的;第二,产学研方面做得很好,引进了不少大学和研究院,和深圳的创新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三,支持创新创业的产业政策,这本书里面都有介绍。

最后,深圳还有一点特别重要的,它的产业链很齐全。可能如钢铁产业、化工、造船这些大的重工业深圳没有,因为过去小渔村,没有工业基础,但是围绕互联网、消费电子等高科技产业,深圳的产业链特别全,有点像硅谷做IT,产业链很全。

书里也有一个故事,一个外国人在华强北买零部件,自己组装了一个苹果手机。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当地的配套、产业链能力很强,这也给我们很多企业一个启示,当下企业做创新不可能一家独大地做,一定是大家产业链互相配合着来,打造一个完备的产业链。

陈为:我前一段也在想,像硅谷这些地方也都是移民城市,所以我有个感触,很多厉害的东西都来源于杂交。


曹老师上次我们聊“创新的灵魂”,您当时说核心只有一句话,那么这个创新的灵魂到底是什么?您今天给我们介绍一下。

曹岫云:我读宋会长的书,他有一句话,企业的灵魂是创新。那么,创新的灵魂又是什么?我这里分享一个稻盛和夫的故事。

第一,高频电流下的绝缘材料的创新。镁橄榄石的粉末有很强的绝缘性能,但是它干巴巴的,没有黏性,无法成型,加泥土和水混合,泥土有黏性,但烧结之后,因为有杂质,高频下不能用。

稻盛和夫一个人研究这个问题,用各种各样的泥土和各种各样的矿物质粉末以及用各种各样的压制方法来做,都不理想,他吃饭也想,走路也想,睡觉也想,念念不忘地想。

他有一句话,解决问题,要具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的持久的愿望。这种状态下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一天深夜他在实验室里面做试验,12点多他脑子里面还在想有没有不用泥土把这个材料成形的方法,结果不小心踩到一个东西,一晃差点儿摔倒,这个东西是前面的技术人员没收拾好的一块石蜡。

他脑子里马上打了激灵,这个东西可能有戏,他拿来铁皮敲了一个锅的模样,他是学化学的,把石蜡放进去了,加热后,变成液体,再矿物质粉末放进去,像炒饭一样炒匀,冷却之后矿物质粉末附着蜡质,这个有黏性,在模子里面啪一压成形了,成形非常理想。

烧结的时候,普通陶瓷1000度,它1800度,石蜡融化形状瓦解了,这个石蜡放太多了,适当的配比,再烧结的时候,这个石蜡不是融化,而是挥发了,形状保留下来了,而且不带任何杂质,令全世界头疼的问题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解决了,他打工的那个企业也靠着这个材料拿下订单,起死回生了。

当时全世界只有GE的高级研究室里面也合成了这种材料,材料的结构跟稻盛和夫的一模一样,但合成的方法完全不一样,稻盛和夫也是世界首创,而且可以同GE公司相匹敌。

稻盛和夫学的是有机化学,对无机化学没有什么知识。既没有理论指导,也没有先进的设备,在一个临近破产的企业,一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一个赤手空拳的大学生,且不是专业的,居然搞出了与GE相媲美的世界级科研成果。

稻盛和夫就想这是为什么?

稻盛和夫说我是一个技术人员,从事精密陶瓷的研究开发,每天都要反复做实验,实验当中有很多现象,是现象告诉我们真理。

科学实验的本质是追求事物包含的真理,问题是这个真理怎么才能反映到我们人的心里?稻盛说,我死死盯住实验当中的现象,拼命努力去发现现象所要告诉我的真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一种感觉: 为了看破现象要告诉我的真理,映射出真理的我的心灵这面镜子必须纯粹透明。如果我心怀杂念,或者有先入之见,就不可能如实接受现象想要告诉我的真理。

首先是具有渗透到潜意识的强烈的持久的愿望。人的意识中,潜意识的容量占90%以上。稻盛说,潜意识唤来解决问题的灵感。那么怎样才能进入潜意识呢?

就一个“想”字,朝思暮想,日思夜想,苦思冥想,千思万想,左思右想,念念不忘地想,强烈地想,深入地想,结果会蹦出来一个奇思妙想,就是解决问题的灵感;稻盛和夫又说,纯粹的心灵可以看见真相,就是一个“纯”字。

创新的灵魂就是一个“想”字加一个“纯”字,强烈的愿望加纯粹的心灵。强烈的愿望发生在纯粹的心灵里面,就能迸发出解决问题的卓越的灵感。

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这是稻盛和夫的经验之谈,他讲如果在做实验的时候想到今天成功了,老总要表扬我了,要给我加工资了,或者我可以写论文出名了,这些杂念一出现,灵感就不来。

所以,只要保持一个纯粹的心态,保持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可以进行大大小小的、各种各样的创新创造。创新创造并不神秘,保持这种心态就行。

这就是创新的灵魂,或者创新的本质。


五、如何能够实现幸福人生?

陈为:日思夜想才有奇思妙想,这个也是金句。

最后一个问题,两位的状态也让很多人羡慕。我相信宋会长肯定有很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个能感受到。曹老师也是,78岁了,还跟我们一样玩新媒体、短视频,经常到处讲课,神采奕奕。

我发现人跟企业的目标其实是一样的,活得长、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说穿了,人跟企业在这点上是异曲同工的。所以两位能不能再谈几点人生经验?先请宋总进行分享。

宋志平:好的。你说怎么健康,我觉得有几点,这也是我的想法,给大家说说。

首先,保持一个好的心境,保持一个好的心情,要豁达一点,这点最重要。

第二,要做事,刚才曹老师讲的要很执着地做事情,别小看做事,做事也能够引导人健康,你如果无所事事,人反倒不一定能健康,这也是我的一个体会。

第三,多和年轻人交流,我们这种上了年纪的人要主动跟年轻人交流,年轻人朝气蓬勃,能够受到他们的热情感染,这点也很重要。

至于其它的,比如饮食、运动、体检这些方面也都要多注意。总之,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自己把自己的健康照顾好,这样的话少给子女和社会添麻烦,也是对的一个社会贡献,自己要学会珍惜自己。

陈为:这个跟企业是一样的,健康、体质很多时候都比单纯的规模更重要。曹老师在这块有什么感受经验?

曹岫云:稻盛和夫活了90岁,到最后头脑还是很清醒的,他患了肠梗阻,很快看好了,但他食欲上不来,按照现在的医疗技术,要把食欲调动起来并不难,但那时他已经不想活了,这是他的生死观:健康的时候拼命工作,健康衰退的时候视死如归。

他逝世两年多前,我还跟他有过接触,他那时已经很瘦了。他对生毫不留恋,对死毫无恐惧,他认为与其无价值地生,不如有尊严地死。他实践了他的生死观,这对我影响很大,我今后也会这样。

他的体力衰退了,眼睛也不行了,思考能力也衰退了,他女儿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他说没有任何遗憾,没有任何遗言,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觉得自己活够了。

怎么样才能获得有意义的人生?换句话说,如何度过一个幸福的人生?

稻盛和夫讲,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只有具备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我们才能感受到幸福 。那么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 ?

问题来了,怎么培育呢?能够感受到幸福的那颗心 ,需要在勤奋工作当中培育;需要在由衷感谢当中培育;需要在诚恳反省当中培育 。

稻盛和夫说我这辈子看了很多人,有的人昙花一现,包括很有成就的人晚节不保,因为他们忘记了反省,我之所以没有堕落,是因为我学会了反省,在反省当中感受到了幸福。

我有一个短视频,大家有空可以看看,讲幸福四件事:第一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二做自己擅长的事,第三做利他的事,第四做赚钱的事。

做喜欢的事就会全身心投入,就像宋会长,那些年没有星期天,没日没夜地做事。做擅长的事,就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利他的事,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做赚钱的事,事业才能够持续。在这四件事当中,做利他的事是最重要的,而赚钱只是结果。

这也是我对有意义的人生和幸福人生的理解。

陈为:企业家很幸运,基本就在做这四件事。


古人有一句话,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现代科技的发展会打破生命的界限,拜科技之所赐,在座的企业家基本都有很大的希望活过100岁,而且很重要的,可以跟两位嘉宾一样活得健康,有质量,有意义。


也祝我们的岛亲们都能拥有百岁人生,成就百年基业。这场对话就到这儿,感谢两位嘉宾,各位朋友,谢谢大家。

排版| 沈望望| 微澜主编| 孙允广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香港经济导报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